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5月31日合经处处长、支部书记杨仁斌为合经处、农经总站全体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毛主席诗词赏析》。
毛主席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
毛主席的诗词,就像一面中国革命史的镜子,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是一部史诗。比如:第一次大革命前夕的《沁园春•长沙》;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的《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到1931年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长征期间的《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1949年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次党课,重点赏析《沁园春•长沙》。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背景是: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毛主席不但没有参加大会,而且连中央委员都被选掉了,被排挤出党中央;1925年11月,国民党召开了西山会议,开除了毛主席的国民党党籍。同时,在1924年前后几个月内,在毛主席领导下,组织起了20几个农民协会,引起了地主的怨毒,当时湖南省军阀、省长赵恒剔派兵抓捕,幸好有人及时通报提前转移,在前往广州途中,来到长沙,已是1925年深秋。这个时候,毛主席受到了人生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在挫折面前,词人保持着怎样的革命乐观精神呢?
杨仁斌用白话文介绍了全词,用一帧帧图片逐句欣赏,带着听众感悟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有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有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有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的景物描写,又有词人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提出了苍茫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有词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体现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展现出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整首词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自始至终表现的是一种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
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让全体参会人员更全面的认知了毛主席身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为诗歌长河贡献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乐观向上、宏大霸气又具悲悯情怀。激励着青年人要传承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们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为农经事业添砖加瓦,推动全省农经工作更上新台阶。(任华文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