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书记,你看我这干菜和小碴子包装怎么样?”“尹主任,我们家后天杀猪,帮我卖卖肉啊!”近段时间,进出和龙市龙城镇合新村村部的村民络绎不绝,村部的桌面也像超市货架一样,摆满各种农货。
“进入冬季,村民们忙完了地里的活,就开始卖鸡、猪肉、干菜等庭院产品和红小豆、小碴子等农产品,勤快的家庭一个冬天能增收近万元。”合新村驻村第一书记肖井峰告诉记者,如今在和龙市,“农民不耕田,农机过冬眠,春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的纯“猫冬”模式已被“冬忙”挣钱所取代,村民们都忙着搞产业促增收。合新村在朋友圈设立了大集,设计了土鸡包装等,使村里零散农货有了广阔的销路,产品经常供不应求。村民们说:“冬闲变冬忙,变化的不只是‘节令’,更是希望和信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隆冬时节的和龙乡村,不仅有合新村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产业,也有组团“上线”发展的大产业。今年以来,和龙市积极引导农民拓展棚室种植、畜牧养殖、庭院经济多元增收渠道,利用冬闲时节认真谋划产业发展之路、对已有产业进行冬季管理,确保来年有个好光景。如今,和龙市产业园多了,群众自发搞产业的多了,冬天里“地不荒、人不闲,田间地头找大钱”已在广大乡村蔚然成风。
“这批大米就是给金达莱丝路加工的。”在和龙市东城镇太兴村腾鑫水稻加工厂里,几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空气中充斥着机器的轰鸣,也弥漫着新米的香甜。“合作社2016年成立,由14户脱贫户和3户一般户组成,以种植和加工大米为主。我们的米吃起来非常香,因为不懂销售,之前卖得不是很好。现在好了,跟金达莱丝路签订了种植和加工订单,不仅不愁卖,价格也高了,这干劲自然十足。”腾鑫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立壮一边指挥村民生产加工一边说:“我们正谋划明年种有机、绿色大米,只要大米有销路能赚到钱,冬天不休息我们也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