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贸市场调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坚持种养结合 推进饲料化利用——宣汉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案例

时间:2022-11-07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一、基本情况

  宣汉县,位于川东北大巴山南麓,川、渝、陕结合部,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总人口132万。宣汉既是传统种植业大县也是畜牧养殖大县,拥有“蜀宣花牛”“峰城玉米”两张农业名片,2021年成功创建省四星级现代肉牛园区,被纳入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培育。宣汉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按照“种养循环、绿色发展、资源利用、全域推进”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秸(草)-饲-秸(草)”适度规模种养循环模式,坚持草畜配套、种养结合,高质量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重点抓好秸秆收储运销,拓展秸秆商品化、多样化利用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创新“政策保障机制”。为有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分区分片督导各乡镇落实秸秆资源利用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先后争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产业强镇、肉牛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园区等中央和省、市项目资金1.5亿元,每年县财政支持专项资金15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3000万元,设立500万元贷款风险补

  偿金,为秸秆饲料化养牛群众发放贷款2000万元,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撬动作为,吸引工商资本10亿元投入秸秆养牛事业,进一步激发了牛业发展活力。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我们坚持“企业+基地+集体+农户”牧草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养殖+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为盘活村集体经济,我们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和集体土地,建成了“集体牧草基地”和“牧草加工企业”,切实解决农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实际问题;我们依托牧草龙头企业、专合社和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保底分红、现金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农户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在收获机械无法收割的区域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引导农民将农作物秸秆搬运到交通便捷的收储点,按照240元/吨收购,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务工增收。三是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我们大力开展院县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了“首席专家+科技创新团队+科技特派员+县乡技术骨干”的四级联动科技服务机制,建成了国家科技示范基地、市级专家大院和县专家工作站,探索不同秸秆品种及秸草青贮、混贮等生产技术6项,开发秸秆饲料化利用产品7种、秸秆肥料化利用产品5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余人,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二)强化政策举措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宣汉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秸秆养牛产业发展,严格压实责任,把秸秆综合利用及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秸秆饲料化利用及禁烧工作的督促检查,依法处理露天焚烧秸秆的违规行为,加强区域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指导和常态化巡查监管工作。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出台了《宣汉县秸秆禁烧和管理办法》《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实施方案》《宣汉县支持牛产业发展的意见(2019—2023年)》《2021年牧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年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从政策机制、资金支持、体系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对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大力开展金融政策支持。出台了《宣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同时,积极推广“政银担”合作模式,鼓励农业担保公司创新担保方式,为牧草种植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搭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沟通合作平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为秸秆收储和加工利用企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并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三)做强技术体系

  秸秆饲料化过腹还田减排固碳技术模式内涵为“秸秆(牧草)-饲料-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牧草)”种养模式,即通过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或公司,利用周边荒山荒坡大力种植玉米、优质牧草,并以订单模式与周边农户签订青贮玉米、优质牧草收购协议,开展秸秆收储、青贮,为蜀宣花牛提供优质青贮饲料,大成镇蜀宣花牛饲(草)料供给率达100%,每年还可出售部分裹包青贮饲料。同时,利用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将粪污资源化利用,即用作牛床垫料、生产有机肥、肥水一体化利用,最终还田用于农作物、牧草种植,达到了种养循环利用的目的。

  全县组建了农事服务中心和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专业公司5家,配置农作物秸秆收割机、裹包机、揉丝机、粉粹机、运输车等现代化装备200台套,承担代耕、代种、代购、代收、代运等农事及秸秆收储运工作,建立了“秸秆收储运中心+秸秆收储点+秸秆加工企业”三级收储运体系,建成牧草加工企业12家,建成秸秆收储中心8个,秸秆收储点108个,养殖户青贮池40万立方米,全县年秸秆处理能力达60万吨以上(鲜重)。

  三、取得成效

  到目前为止,秸秆饲料化利用涉及到全县37个乡镇,推广面达到100%,每年青贮秸秆40万吨。

  (一)经济效益。一是农民出售秸秆增收,销售价按240元/吨,农民增收9600万元。二是肉牛养殖增收。年可新增出栏肉牛3万头,育肥效益按3000元/头计,可增加养殖效益9000万元,两项可增加经济效益1.86亿元。

  (二)社会效益。秸秆饲料化利用有力促进秸秆综合利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促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效防治露天秸秆焚烧污染环境。

  (三)生态效益。秸秆饲料化利用后,探索秸秆变商品路子,禁烧农作物秸秆,降低环境污染,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

  四、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专题系列报道,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典型经验以及露天焚烧的危害性,引导全社会支持、关心、参与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宣汉县秸秆综合利用典型经验《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宣汉如何巧将“负担”变资源。》被四川农村日报报道、《四川宣汉:小秸秆创造大财富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被封面新闻报道,对秸秆综合利用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2/11/7/e7dbd6b5917e44bcb7a786847f76887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