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前锋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庄清洁行动、“美丽广安·宜居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以乡风文明“一榜两评”工作为载体,大力推动形成村容村貌好、家庭卫生好、个人卫生习惯好、乡村文明好、群众精神风貌好“五个好”文明乡风。今年以来,全区9个镇(街道)、101个行政村全覆盖开展乡风文明“一榜两评”,悬挂卫生家庭流动红旗4203面,兑现群众牙膏、牙刷、脸盆等奖励物资金额2.3万元。截至目前,全区成功争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乡村治理示范村4个,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3个、市级文明村33个,市级文明镇6个。 一、聚焦“一个目标”,凝聚乡风文明工作合力。一是专班推进有“效力”。聚焦全区6个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区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的年度目标,开展乡村整洁、乡风文明“两大”行动,成立区乡风文明工作专班、区级部门乡风文明专班、镇(街道)乡风文明专班,以“七清一提升”为载体,分条块、分线条、分领域抓好乡风文明工作,区、镇、村三级召开动员大会迅速启动,形成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二是联动机制聚“合力”。将乡风文明工作与农业农村工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建立农业农村部门总牵头,区文明办、区乡村振兴局、区住建局等16部门共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定期会商研究解决乡风文明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建联合督导组,按照“周督导、月评比、季总结”的原则,强力推进乡风文明工作。三是压实责任增“动力”。坚持“区级统筹、镇(街道)负责,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落实“区级主体责任+镇(街道)落实责任+村评比责任”,每月召开1次流动现场会,年内实现9个镇(街道)全覆盖轮训,推动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先示范带动后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三大抓手”,推动乡风文明走深走实。一是狠抓三级评比。采取“区评镇(街道)、镇(街道)评村、村评户”模式,逐级开展乡风文明“一榜两评”活动评比,做到有评比方法、奖惩措施、排名通报,区评镇每季度一次、镇评村每月一次、村评户每周一次,后进村、后进镇在乡风文明大会上做整改表态发言,卫生先进家庭、后进家庭分别进入红、黑榜公示。二是激发内生动力。坚持“物质+精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发放毛巾、牙膏、脸盆等小额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发参与积极性。参照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建立卫生后进家庭帮扶责任人制度,“点对点”“手把手”蹲点引导,帮助群众形成好习惯、养成好风气,今年以来全区累计落实帮扶责任人125人、帮助解决乡风文明类问题300余个。三是坚决整改问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采取问题“交办制”,对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由乡风文明办“发点球”交办至镇(街道),定期开展“回头看”,建立乡风文明问题台账,采取“清单制+责任制”的方式,限时办结,推动问题发现一个、整改一个、销号一个。 三、做实“三大保障”,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一是强化宣传造氛围。持续强化乡风文明宣传引导,采取横幅标语、宣传明白纸、大喇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依托前锋电视台设立环境卫生曝光专栏,累计曝光环境卫生问题45个,推动央视春晚节目“宕渠双竹连响”下乡演出25场次,播放农村公益电影56场,教育引导群众形成爱护环境卫生、文明礼仪、移风易俗的良好风尚。二是统筹资金保推进。加强资金统筹调度力度,合理统筹衔接资金、涉农资金、产业强镇奖补资金等资金用于乡风文明建设。目前,已落实50万元奖励评比专项经费,已整合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专项资金1000万元投入“七清一提升”行动。三是强化督导促落实。组建“1+9”乡风文明督导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每周到镇、村一线督导工作开展情况,确保乡风文明“一榜两评”工作落地落实,编印《督导通报》8期,提醒谈话工作滞后镇(街道)干部3人。将乡风文明“一榜两评”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乡村振兴战略考评范畴,对工作进展迟缓、落实效果较差的单位从严扣减考核分值,取消乡村振兴先进镇、示范村评比资格,倒逼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