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着力抓实小春播栽,以基本消灭冬闲田、全面消灭撂荒地为抓手,稳定冬春蔬菜面积,扩大小春粮食、冬油菜播种面积,提升小春农业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粮油质量效益水平“一稳两扩三提升”,确保小春生产扩面提质。 一、深挖耕种潜力扩面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安排财政资金200多万元用于种子、肥料的物资补助。加大冬闲田(土)综合开发利用力度,采取群众自主复耕、土地流转协议复耕、委托代耕复耕等方式巩固撂荒治理成效,利用幼龄果园、田边地角、异地搬迁拆旧复垦、房前屋后空隙地间(套)种粮油作物,确保应种尽种。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油菜套作冬马铃薯等耕作新模式,进一步挖掘小春粮油增产增收潜力。2023年全区小春计划种植粮食29.5万亩、油菜20.6万亩,冬春蔬菜稳定在12万亩。目前,全区小春粮食已播种13.84万亩,其中小麦已播13.6万亩;油菜移栽全面完成,比上年扩种3.3万亩。 二、突出因地制宜调结构。调优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马铃薯、豌胡豆等特色粮食产品,增加种植效益。调优品质结构,着力发展酿酒专用小麦、“天府油菜”等特色优质专用品种,全区在南部粮油园区规划建设1.5万亩特色小麦示范基地、4万亩“天府菜油”示范基地。调优种植模式,稻田积极推行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稻油、稻麦轮作,旱地推广麦/–玉/豆(苕)、芋/玉/豆(苕),坡耕地重点发展芋/豆/菜等特色粮经作物,经果园地大力推广粮、油、菜套作,提高耕地和园地复种指数,实现种植收益长短结合,确保小麦和油菜优质专用率均达到97%以上,小春粮经复合种植面积占比达45%以上。 三、抓实万亩示范提效益。在大茅坪镇、三江镇、鼎山镇、大罗镇、凤溪镇集中连片建立1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在清江镇、水宁寺镇、大和乡集中连片建立1个“枳壳+马铃薯、豌、胡豆”为主的粮经套作万亩示范片;在白庙乡、化成镇、天马山镇、枣林镇、平梁镇、玉堂街道和在曾口镇、梁永镇、宕梁街道、光辉镇建立2个以消灭冬闲田为主的优质油菜万亩示范片,落实“四新”示范、“五良”融合,突出高产与高效相统一、生产与生态相协调,围绕“绿色、高产、高效”来做文章,力争示范片建设实现亩平经济效益比上年增加200元以上,示范带动全区绿色增产技术推广面达85%以上。截至目前,示范片油菜已全部完成、小麦种植达80%以上,马铃薯将在12月开始种植。 四、搞好技术指导优服务。扎实抓好小春播栽关键技术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做到专家农民面对面、技术服务一条线。通过现场会、培训会、发放资料等形式,开展粮油作物轻简栽培技术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重点推行小麦药剂拌种、小窝疏株密植、精简化直播、机耕机播、无人机飞播;油菜集中育苗、宽窄行条栽、免耕移栽;马铃薯地膜覆盖防冻防寒等高产栽培技术。大力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进小麦免耕浅旋、油菜“两段机收”等,促进种粮(油)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粮油规模化经营模式加快发展。目前全区完成小春生产技术培训1万余人次,编印技术小册子3万余套,开展无人机机播小麦示范5场次。 五、强化主体培育强带动。着力培育粮食、农机、植保等专业型、综合型服务合作社,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带动作用,建立“农户+合作社+收购企业”利益连接机制,引导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家庭经营、流转经营、托管经营、入股经营和代耕代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推进规模经营,力争全区小春粮油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上年增加5%以上。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组织、标准基地支撑、农户共同参与”的产业链条延伸工程,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开展产销对接,建设以南部鼎山镇粮油园区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中筋小麦示范基地和4万亩“天府菜油”示范基地,带动全区订单种植优质粮油面积16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