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通江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牢粮食生产政治责任,持续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按照“县建示范园、镇建示范带、村建示范点”总体思路,抢先抓早、统筹推进、破解难题,为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通江力量。今年,全县预计实现小春、大春粮食播面共计126.3万亩,预计总产量50.29万吨,同比增长1.6%和6.6%,实现“双增长”,农民种粮收益持续提升。 一、聚焦“三个变量”保耕地,确保种粮有地。按照粮食播面只增不减的要求,坚持把耕地保护作为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千方百计确保种粮有地,破解“种哪里”问题。一是治理撂荒保总量。制定出台《通江县治理撂荒耕地十条措施》,推行撂荒耕地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对全县撂荒耕地进行“地毯式”摸排、“清单式”销号、“一票式”否决。通过代耕代种、流转复耕、订单复耕、集体经济托底等方式,消除撂荒耕地3.23万亩,其中农户自行耕种2.83万亩。二是腾退低效挖存量。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将非粮化与镇村干部绩效考核挂钩,从源头管控。明确耕地主要用于粮食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试点探索“低效腾田、经果上坡、粮经复合”等模式。今年,腾退低效经济作物2000余亩,利用田边地角发展经果林1500余亩,粮经复合种植5万余亩。三是配套建设提质量。以现代粮油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等项目,不断完善渠系、耕作道等配套设施,实现宜机作业、旱涝保收。通过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培肥土壤、提高耕地质量。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6.48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1万余亩,科学编制了全县高标准农田10年规划,成功建成万亩“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巩固提升春在优质粮油市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二、聚焦“三大群体”破难点,确保种粮有人。推行“企业规模耕种、社会化组织代为耕种、农户自行耕种”等方式,实现全县耕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破解“谁来种”问题。一是龙头企业示范种。依托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天府菜油行动等项目,着力建设春在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铁佛—广纳“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培育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顺和通米业、康源油脂等龙头企业3家,规模流转3.2万亩,示范带动农户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8万亩。二是集体经济组织带动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示范作用,按照“村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鼓励村党组织负责人按照法定程序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带头领办集体企业,农户将土地入股到村经济组织,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沙溪镇团鱼坝村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2030亩,预计集体经济组织收益14万元、农户分红6万元。三是社会化组织助农种。积极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采取“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户托管”的方式发展粮食生产,提供“耕、种、管、收、销”全程托管,着力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全县培育专合社、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13家,年耕作能力达50万亩,今年县内托管服务粮食生产面积12万亩,实现人均增收600元。 三、聚焦“三种方式”求突破,确保种粮有技。将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作为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着力构建“专家助农、技艺提产、机收增量”的良好发展态势,破解“怎样种”问题。一是专家助农。坚持内培外引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农技人员能力提升,让田间地头成为锻造技术本领的一线、培养技术能手的课堂,展示自我的舞台,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00余名。积极推行“‘洋秀才’+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土专家’+农户”的“一对一”定制套餐,开展田间课堂、现场拉练评比,确保每个农业生产主体都有一个技术团队,都有一名技术明白人,全县成立以高级农艺师为队长的技术服务团队8个,技术人员120余人,聘请川农大、省农科院粮食生产专家团队2个。今年来,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2000余人次、发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秋洋芋生产等技术资料10万余份。二是技艺提产。推行“四新”示范和“五良”融合,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水稻绿色高产轻简化栽培、耕地休耕轮作扩种等主推技术;扎实推进小麦“一喷三防”、水稻“统防统治”等病虫害控措施,坚决打赢“虫口夺粮”保卫战;通过化肥、农药减量行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途径,有效保障耕地质量,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产量。今年,全县建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百亩示范基地30余个、总面积达4.6余万亩,种植水稻34万亩、秋洋芋5.8万亩。三是机收增量。秉承“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观念,积极推广机收减损技术,确保颗粒归仓。大力开展机收“补短板”行动:召集全县收割机手开展粮食机收减损技术培训2次,现场巡徊指导20余次;组织全县维修人员开展粮食收获季前农机装备大检修,确保良好技术状态,完成收割机维护检修430台次。不断引进智能化新型农业机械设备,改善装备结构,提升装备水平,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5%。 四、聚焦“三个转变”增效益,确保种粮有利。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积极推进“三个转变”,破解“不想种”问题。一是政策激励由前端向后端转变。逗硬落实连续弃耕抛荒耕地不得享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由原来“谁承包谁受益”转变为“谁种田谁受益”,给种粮农民吃下“定心丸”,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今年发放一次性种粮补贴2700余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7500余万元。二是耕作方式由人力向机械转变。围绕“生产机械化、种田科技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强化科技联农、带农、富农、强农,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因地制宜选择农业机械,分区域、分类型、分模式开展农机配套技术推广,进一步落实农机化扶持政策,从根本上降低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人工成本投入。全县农业生产逐步向全程机械化、全域机械化方式转变,拥有农机总动力达48万千瓦、各类农业机械14.5万台套,累计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250余万元,全年农机作业面积198万亩。三是种植模式由单种向套作转变。按照“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的思路,积极推广大豆+玉米、红苕+玉米、红苕+大豆等套(间)作,茶+粮、菌+粮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从原来单种单收种植模式向套作轮作转变,走出一条稳播面、提单产、优结构、增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县粮经复合种植达1万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