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贸市场调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访双圈·看发展丨共养“一头猪”之外 川渝还要同耕“一片田”

时间:2022-12-29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编者按:

  2023年1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三周年。三年来,双城经济圈发展见势成效,已从规划蓝图变成了惠及两地的实在利好。近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兵分多路,行进式走访10个川渝毗邻地区,推出“访双圈·看发展”系列报道,看两地如何聚焦重点、聚焦共性、聚焦共赢,办好自己的事情、抓好合作的事情,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重庆市荣昌区不仅是传统的畜牧大区、农业大区,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成绩“亮眼”。荣昌如何立足资源禀赋,联动四川毗邻地区实现共建、共享、共赢?从共养“一头猪”,到同耕“一片田”,可以看到川渝高效特色农业合作的新成效……

  养好“一头猪”

  智能项目惠及川渝中小养殖户

  荣昌猪是重庆市畜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而四川省的生猪养殖规模也排在全国前列,如何协同做强生猪产业?荣昌牵头,联动四川兄弟区县共养“一头猪”、做强产业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能。

  

  位于荣昌的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受访者供图

  在位于荣昌区的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内,智能猪场养殖监测电子屏上,可以看到四川绵阳戴富珍猪场的实时情况——猪的进食饮水情况、站立或躺卧形态等信息一目了然,养猪户通过这些可视化的信息,可第一时间研判生猪健康状况。

  这套设备全称为全国智能畜禽养殖(生猪)试点区项目,为全国中小养殖企业尤其是川渝地区的中小养殖户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川渝生猪存栏量占全国六分之一,但中小养殖户数量多,进温室成本高。通过我们的项目,就可以实现智能监控、科学喂养。”国家级大数据中心副主任秦友平介绍,项目研发建成“智慧养殖、粪污、溯源等区域化综合服务大平台”和9个子平台(系统)成果,形成6套针对从200头至10000头不同规模养殖场的智能养殖“荣昌示范”,目前已在川渝两地试点推广。

  

  智慧养殖综合服务平台。受访者供图

  此外,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还通过推进川渝畜牧大数据共享交换、推动建设川渝生猪产业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发布《川渝生猪产业·能繁母猪存栏指数》,对川渝两地生猪产业发展和行情走势进行综合研判,为政策决策和行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研发“生猪监管区块链电子签章”并运行,有效防范违规调运非法屠宰和监管廉政风险问题。

  耕富“一片田”

  “双昌”模式打造农业示范样板间

  不止“养猪”,川渝两地还在共建示范田园,种出富足生活。

  为推动川渝两地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庆和四川联合印发了《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同议定在毗邻地区建设“荣昌·隆昌”等三个农业合作示范园区。

  

  成渝高校特色农业带“双昌”合作园区。受访者供图

  在荣昌区普陀村,冬日稻田看似寂寥,水下却暗藏着商机。

  今年水稻收割后,养殖户陈开文在流转的300多亩稻田里投放了小龙虾虾苗,预计春节后就可以上市。

  “才上市的时候市场行情好,可以卖到五十几元一斤!”今年虽然是养虾的第一年,陈开文对此却充满了信心。

  他的自信来源于政策加持——普陀村所在的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合作园区,按照坡上猪场·茶叶种养循环、水田·稻鱼综合种养、旱地高粱·油菜轮作的发展思路,进行产业布局,稻渔基地就是两地按统一标准共建的30余个项目之一。

  

  荣昌国家高新区。受访者供图

  全村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已建成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000亩,构建“多位一体”的稻渔产业模式,开发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稻鳅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打造出“双昌”稻渔公用品牌。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试点示范,带动两地现代农牧业协同发展。今年,园区内业主单位就增加了6家。而优势互补、产业协同、资源共享、政策叠加的“双昌”模式,还在吸引更多人追逐田园牧歌而来……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文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212/t20221228_114286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