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种养循环发展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和耕地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南充市结合撂荒地治理、高标准农田改造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建设施、补短板、强指导、树典型、创机制、促长效”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持续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力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新格局。 一、着力补齐三大短板,稳步提升设施水平 (一)补齐养殖环保设施短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殖环保工作,自2018年以来,全市共投入10.5亿元,支持1800余家存在环保设施短板的畜禽养殖场户开展节水改造,配套完善粪污收集、处理和存储设施,建成投产9个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有机肥厂),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有效提升区域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能力。 (二)补齐田间利用设施短板。依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和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等,全市共投入2.8亿元,在农业种植基地(园区)和撂荒地整治片区配套建设粪肥暂存池34.5万立方米,铺设肥水灌溉管网2370余千米,购置安装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200余台套,有效满足粪肥田间施用需求。 (三)补齐粪肥收集转运短板。投入9500余万元,铺设粪污输送管网1200余千米,购置粪肥转运车辆500余辆,培育和支持南充中环理福生物环保公司、四川德懋农业有限公司、仪陇县小龙专业合作社、南充信耕农业等专业化粪肥处理利用三方组织开展粪污收集处理、转运还田等社会化服务,月均粪污转运利用量达15万吨以上,有效提升畜禽粪肥异地输送转运和还田利用能力。 二、建立完善三大体系,强化指导服务能力 (一)建立分级推进责任体系。出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案,明确以有机肥和沼气为主的利用方向,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编制工作责任清单,与9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资源化利用目标责任书,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市、县两级均成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按时调度工作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困难,确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有序推进。 (二)建立定期巡查监管体系。建立完善“业主日检查、乡镇周巡查、县级月抽查、市级季暗访”的“网格化”巡查工作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到人。督导养殖业主做好粪污年度利用计划,配套和规范运行环保设施、科学开展还田利用、及时记录利用台账,及时督促发现问题整改,有效防范养殖污染发生,不断提升养殖业主自觉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三)完善技术指导服务体系。成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小组,年组织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训3次以上,有力宣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法规,集成推广经济适用型粪污处理利用技术模式,加强粪肥还田施用、粪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指导服务,在每年春耕关键用肥时节深入一线指导,促进粪肥科学还田,不断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三、总结推广三大模式,促进农牧循环发展 (一)推广粪肥就近还田利用模式。周边种植条件较好的中小养殖场户,鼓励采用干清粪生产工艺,建设“干粪棚+沼气池+沼液存储池”等配套设施,按照3-5个猪单位1亩的土地配套标准,大力推广“粪便堆沤腐熟还田”和 “畜-沼-果(粮、菜)”粪肥利用模式,促进粪肥作为农家肥还田利用,实现养殖粪污就近地就消纳的“场区小循环”。 (二)推广种养结合抱团发展模式。针对周边消纳土地不足的中大型规模养殖场,县、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区域内种植基地(园区)分布情况,牵线搭台促进养殖场与种植基地签订粪肥消纳协议,实现抱团发展。全市建成以仪陇“海升-温氏”柑橘循环农业园为代表的种养结合示范基地30万余亩,总结形成了以“晚熟柑桔+生猪”为代表的典型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实现养殖粪污对接消纳的“园区中循环”。 (三)推广三方组织接单服务模式。仪陇县、高坪区和蓬安县等地还建立了县域粪肥供需信息平台,畜禽养殖场和种植园区(基地)可发布粪肥供给、需求信息,第三方粪肥还田利用组织匹配供需后接单开展收运和还田服务,县级财政按照核定服务数量给予相应补助,有效打通了粪肥还田利用“最后一公里”,实现粪肥还田利用的“县域大循环”,成功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