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乡村田野风光 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稻蒜轮作生产模式,优化拓展农业全产业链条,有效实现首保“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据悉,温江重点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加快农村区域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数字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无人智慧农场应用等先进新技术,园区农业综合信息化水平超过70%。目前,温江稻蒜轮作面积1.5万亩,年产蒜薹560万公斤,蒜头1120万公斤,亩均综合收入最高可达1.5万元。 “今年蒜薹亩产在800~850斤左右,比去年增产100~200斤,亩产值在3000元以上,这都是科技助力的结果。”成都市温江区大蒜协会会长祝玉成坦言。 据介绍,近年来,温江区深入推动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农林科学院、省种业集团等合作,推进“百亩优质稻蒜轮作示范项目”“五新”数字农场、“川农牛”科创农庄等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农业科技试验区;利用区块链技术和CNG农业公链平台,聚力开展“温江大蒜”种源保护、良种选育、种苗等级与品质鉴定以及标准化体系建设。目前,已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开展优质水稻、大蒜品种试验示范新优品种200个以上。 温江蒜农在蒜田里忙碌 温江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石秀蓉说,温江区加强大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和大蒜质量管控,深入推进大蒜产地准出制度、产地标识制度,认真抓好大蒜生产春季田管和蒜薹农残快检抽查,出薹期间组织技术专家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种植培训,提高大蒜和蒜薹的品质产量,营销提升温江“红七星”大蒜知名度,做好蒜苔采收上市指导服务,确保蒜薹销售价格稳中有升。 与此同时,温江区还大力延展产业链条,塑造温江稻蒜品牌;丰富完善黑蒜等大蒜深加工产品种类,延伸农产品供应链条;开展温江大蒜产品品牌推广、电商营销,全方位拓展产销对接模式。稻蒜轮作园区品牌农产品产量占比达85%,助推温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期,温江区的乡村田野里村民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杏林社区的蒜农李光全说,他家地里的蒜薹可产2000多公斤,今年仅此一项就能为他家带来几万元的收入。除了蒜农,蒜薹代购商朱红云说,这段时间他每天要收购5万多公斤蒜薹。 据悉,温江大蒜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有“中国十大蒜乡之一”的美誉,2006年温江大蒜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中“红七星大蒜”尤为出名。万春镇和永宁街道是温江大蒜的主产区。 据了解,温江区红七星大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5万亩左右,蒜薹按每亩产400公斤,预计今年蒜薹产量在1200万斤以上,再加上蒜头收入,种植大蒜的产值在4500万元以上。 数据显示,一季水稻一季大蒜的轮作方式,让园区每年每亩耕地可产出600公斤大米、400公斤蒜薹和800公斤大蒜,每亩综合收入最高可达1.5万元,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责任编辑: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