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贸市场调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湖北日报报道:抗旱战打响 沙洋40万亩农田“找水”插秧

时间:2023-05-24 作者:佚名 来源: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朱秀晖 李支权

  “水足了,明天就插秧。”5月16日中午,沙洋县曾集镇雷都村10组,村民李延章忙着耙田。

  不远处,一根几十米长的白色水管,将漳河灌区三干渠二支干渠的水抽进田里。

  受旱情影响,李延章家14亩田还有6亩等水插秧。看着期盼已久的“救命水”,他和妻子舍不得休息片刻。

  堰塘湖库蓄水少四成

  130万亩农田“喊渴”

  行走在曾集镇田间,往年此时已绿油油的稻田,不少仍未插秧。

  沙洋县水利和湖泊局局长曾维国介绍,目前沙洋130万亩农田遭遇干旱,40万亩农田正找水插秧。

  “往年4月20日开始插秧,今年因为没水一直等到现在,秧苗都6寸高了。”李延章着急地说。

  今年旱情为啥这么重?主要是去年伏秋连旱“后遗症”与今年春旱叠加。

  去年,湖北遭遇1961年来最严重的伏秋连旱,“旱包子”沙洋旱情更重,堰塘湖库蓄水量少。沙洋主要灌溉工程漳河三干渠水源地漳河水库水位也持续走低。

  今年以来,沙洋仅有两场降雨,因土壤严重缺水,未形成地表径流,更未给堰塘补水。

  “面积10余亩的王府大堰,灌溉面积200多亩,已经干涸。”高阳镇烟垢社区三组居民刘启权说。

  拾回桥镇王桥村老堰水库库容9万多立方米,也完全干涸,死水位以下4000多立方米的水都已抽排空。

  截至5月16日,沙洋堰塘湖库蓄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16座水库蓄水在死水位以下。

  清淤引水打井取水

  抗旱战已打响

  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巨大的水柱沿管道喷涌而出,从主干渠道奔向灌区的田间……这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沙洋县大碑湾泵站看到的场景。

  泵站管理处党委书记郑俊峰介绍,该泵站是湖北最大的灌溉排涝泵站,灌溉面积30.11万亩。4月26日起,该泵站已开机提水,累计抽水144万立方米,保障23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受去年大旱影响,汉江水位比正常年份低两米,造成泵站抽水水源地引河水量小,加上河道淤积严重,严重影响抽水。5月10日起,该县紧急清淤引河,清淤后将明显改善泵站进水条件。

  为保障灌溉用水,5月14日漳河水库开闸向二干渠、三干渠输水,此轮灌溉将持续到6月10日。

  在抗旱死角王桥村,一口刚打好的机井已经出水。村支书邵正琳介绍,机井130米深,每小时出水50立方米,可灌溉农田400亩。像这样的机井该村近期已打4口。

  为抗击大旱,沙洋已紧急下拨资金200多万元,用于提水引水保春灌。

  专家观点

  要引水调水 也要以水定产

  省水科院水资源与农村研究所所长刘路广认为,近年来,气候变化致极端干旱天气频率呈上升趋势。去年,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遭遇1961年来最大旱情。像沙洋这类水源性缺水地区,既要补齐水库、堰塘等短板,提高当地蓄水保水能力,又要引水调水,通过水网工程,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以缓解当地水资源不足。不过,受限于水源、地理位置等原因,通过蓄水调水难以应对连年旱情严重地区的用水问题。针对“旱包子”地区缺水难题,还应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并结合气象预报,综合布局产业结构,鼓励引导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以水定产。如多发展节水农业,扩大耐旱作物种植,减少发展高耗水类工农业,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形成人水和谐共生的格局。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mtksn/202305/t20230524_467574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