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贸市场调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牢记领袖嘱托献礼新时代 下好“四手棋”打造丘区“天府粮仓”金名片

时间:2023-06-09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莅眉视察,作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这一年来,仁寿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产粮大县使命担当,在破解“土地贫、用水缺、不愿种、盈利差”等丘陵地区粮食发展现实难题,积极探索新模式、寻求新方法、蹚出新路子,引领丘区“天府粮仓”建设,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一、下好“田”的“先手棋”,农业生产有基础

  (一)“精准化”提土质。围绕“提升耕地质量、改善耕种条件”目标,在对项目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基础上,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技术标准,实现高标准农田土质的“高标准”。约请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专家教授莅仁指导,投入480万余对“天府粮仓”方家镇核心示范区1876亩高标准农田进行土壤培肥,着力提升耕地地力和土壤有机质等级,开展耕地质量评价,形成可供全县推广应用的土壤培肥技术方案,以示范片的高质高产高效益带动全县土壤提质增效。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直接还田、有机肥施用和绿肥栽种技术,逐步推广提升全县耕地质量。

  (二)“小变大”改田土。针对仁寿典型丘陵地区坡地多、地块小、土地高低不平的地形特点,探索“分田不到户、确权不确地”土地改革模式,推广15亩标准田改造,推动“小田变大田”,让分散地、边角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焕发新活力。抢抓全省全域高标准农田项目整体推进试点县机遇,把“小田变大田”作为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一体规划设计、一体推进实施。引进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与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仁寿铧锐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在富加镇金钟村试点推进“旱改水”1500亩,鼓励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承包经营地块条件,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造。

  (三)“定单式”建高标。发挥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的职能,对拟建、新建高标准农田实行预流转,省去业主逐户沟通、签约等繁杂程序,高效集约土地资源,实现由“项目等地”向“地等项目”的转变。县级部门、高标准农田实施乡镇等多方发力,对拟建预流转高标准农田开展定向招商,提前引入业主“定单式”全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推出“三到场”工作机制,意向业主到场提出生产建设需求,确保土地“按需施工、按需改土”;村(社区)群众代表到场全程监督,确保项目实施群众满意;镇村干部到场反馈问题整改,确保项目质量过关。全县在建和提质改造的10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实现100%预流转。

  二、下好“水”的“关键棋”,农田灌溉有支撑

  (一)蓄水调水保“有水灌”。抓好水利发展“命脉”,充分利用黑龙滩水库库容常年保持1.2亿立方米以上的蓄水优势,优化布局提灌站等水利设施,结合山坪塘、蓄水池等建设,确保每个单元就近取水,解决好粮食生产用水保障问题。黑龙滩水库春夏两季开闸放水保障了包括珠嘉镇、青岗乡在内的全县70%的乡镇、村(社区)农业用水需求,灌溉面积达91.13万亩。建设小型水利设施,通过回填加固、现浇护坡等措施提高储水能力,实现整治山坪塘246座,储水量49.2万方。抢抓黑龙滩开闸放水和降雨时机,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新建蓄水池474口,累计蓄水8万方以上,同时增设高位装配式蓄水池16座,因地制宜新建提灌站29座,扩大补水灌溉面积,有效解决二台土以上农田用水难问题。

  (二)渠系配套保“水能灌”。全覆盖拉网式摸排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情况,编制《四川省仁寿县农田水利综合规划(2021-2030年)》,立足长远做好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小水窖等“五小水利”设施规划布局,缓解干旱季节生产用水困难。以提灌站建设、农毛渠整治和非灌区水利设施整体提升为抓手,开展农田水利三年攻坚行动,综合改造干渠、支渠,加快完善好斗、农、毛灌溉体系,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末级渠系改造,2023年计划新建和维修渠道73.18公里,着力疏通农业灌溉的“毛细血管”,畅通水利工程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三)精细灌溉保“灌得好”。为破解丘区旱地多水田少、农业机械化生产难、耕地储水蓄水能力低的难题,针对仁寿干旱少雨现状,创新推广高标准农田+“旱改水”+节水灌溉复合建设模式。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旱改水”项目在富加镇金钟村、慈航镇三台社区开展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模式探索,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06万亩,提高灌溉水利用率20%左右。2022年适时开闸放水补水5000万余立方米,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战胜了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高温少雨气象干旱,202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77.08万亩,总产64.05万吨。

  三、下好“技”的“长远棋”,粮食增产有助力

  (一)推广“最新”品种。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深化与中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仁寿县粮油专家大院”、博士工作站,引进天府学者、博士团队长期驻仁开展科研试验,围绕“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一核四基地规划,推广80个粮油品种,建设400亩粮油品种选育示范基地、2000亩水稻制种基地。培育推广富硒水稻、降糖水稻等具有保健功能的水稻,富硒大米的单价是传统水稻的2倍,粮食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建立一种两收的产业技术体系,试点推广种植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再生稻,实现双季增产50%。采用“公司+研究院所”农业合作模式,建成四川省巨型稻立体种养的唯一示范基地580亩,年产值达2000万元。

  (二)建设“最佳”配套。依托“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建设规划,统筹现有粮食生产配套设施和新增配套设施规划。改造粮油园区“一院两厅四中心”(粮油园区专家大院、现代农业科技展厅、智慧农业展厅、育秧中心、农事服务中心、烘干中心、仓储中心),建成初级育秧中心15亩,满足1万亩水稻秧苗需求,规划新建育秧中心8个,预计服务水稻生产面积总计5.55万亩;农事服务中心下设农机、农资、粮食收储烘干3个服务机构,固定全程社会化服务总面积2万亩;建成烘干中心8个,服务水稻生产面积约2.11万亩。规划新建13个烘干点位,预计服务水稻生产面积6.03万亩;仓储中心有效储藏粮食800吨,有效减少粮食污染、损耗5%以上。

  (三)打造“最优”示范。立足县域实际,突出打造“一核三带四基地”示范样板。建成“粮—草—饲”科研示范基地500亩、稻鱼共生基地580亩、标准化马铃薯种植基地1000亩。着力打造万亩稻麦水旱轮作园区、60万亩以麦玉豆、稻油、稻麦为主的粮油产业带和4个万亩麦玉豆(薯)、稻麦(油)、稻菜、玉(橘)豆粮经统筹典型示范基地。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与四川得益绿色食品集团(远游天下)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1万亩。建立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联系帮扶种粮大户机制,鼓励各村社至少招引培育一名种粮大户,落实每亩200—350元的种粮大户补贴,全县现有种粮大户350户,覆盖70%以上的村。

  四、下好“利”的“制胜棋”,农民增收有保障

  (一)健全服务获“利”多。由县供销社和县属国有铧锐公司联合成立的县乡村振兴服务公司,乡镇(街道)联结、村(社区)布点社会化服务平台,激活原有供销合作社点位为农服务动能,乡村振兴服务公司对接市场、乡镇(街道)报需求抓分配、村(社区)摸需求抓落地,构建农资农具农机农技、销售全链条专业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形成服务管理平台1套、控制中心展示平台1套、社会信息供求系统1套、农业作业数据采集及管理系统1套、农机作业数据采集点40套。成功构建起“县为中心-镇为纽带-村为网点”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成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27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452个。

  (二)农旅融合盈“利”多。以得益绿色、江陵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为牵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曹家水果专业合作社传承古法梨膏工艺,曹家梨膏被评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依托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成功衍生出晚熟柑橘节、枇杷节、梨花节、樱桃节等产业节会活动。“天府粮仓”核心区乡音梦粮谷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农事体验等主题活动,年接待量达10万人次,年创收达1000万元。禄加镇中合村引进“四川爱上乡土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2022年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4万元、周边参与农产品销售的农户人均增收1600元。

  (三)主体培育赢“利”多。发挥村集体、县属国有企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全县累计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45家,其中,国家级合作社10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藕塘镇明珠村探索出“村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的“三变改革”模式,成功构建“公司(经营主体)+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村民流转土地得“租金”、股份合作分“股金”、务工就业挣“薪金”,每年人均可增收6000余元,实现村集体、小农户与业主共享产业链增值效益。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3/6/7/86a7986446ce469fa1413c93e763df1c.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