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集安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压紧压实粮食生产目标。按照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全省各县(市、区)粮食和油料生产目标的通知》要求,集安市印发了《全市各乡镇(街)粮食和油料目标的通知》,对各乡镇、街道分解下达了粮食18.4万亩(其中大豆2.4万亩)和油料0.19万亩的生产目标任务,并引导其将大豆和油料扩种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村、户,以确保完成种植面积的硬性指标任务。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积极落实惠农补贴工作。为了提高玉米、水稻、大豆生产者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知晓率,通过政府网站、微信群和科技大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使农民更好地了解政策,提高其种粮的积极性。根据国家政策精神,结合集安市实际,市农业农村局与财政局联合印发了《集安市2023年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第一批)实施方案》,于5月23日前全面完成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面积统计工作,申报补贴面积共计147141.965亩,其中玉米107858.91亩、水稻18316.04亩、大豆20967.015亩,共计发放补贴113万元。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扎实推进粮食稳产增产。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增产、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集安市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扎实推进粮食稳产增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集并检测化验土样700多个,发放施肥指导卡800多个,全市12个乡镇街道平均每个50~60个土样,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全覆盖。向农民群众发放水稻病害防控技术、水稻草害防控技术、玉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水稻钵型毯状苗育插秧技术、大豆优质安全丰产高效生产技术等6项主推技术手册6000余册。在花甸镇花甸村王德利家庭农场开展吉宏六、吉粳830、五优四号稻花香、丰晴1号、丰晴2号等品种的示范,并开展了水稻钵型毯状育苗插秧技术、水稻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水稻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稻蟹综合种养技术、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量控害安全使用技术等6项技术示范。在头道镇苇沙河村、头道镇头道村、财源镇泉眼村和大路镇大阳岔村分别建立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技术示范田200亩、300亩、1200亩和230亩,共计1930亩。以示范田为标杆,辐射带动全市适宜地块进行推广。
四是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9年以来集安市共投资17723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3.6万亩。建设内容包括堤防、水渠、耕地质量监测点、地力培肥等,提高了耕地质量水平,改善了耕地土壤环境。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306/t20230627_872893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