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年总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1%,气温偏高1.4℃,后出现严重冬干、较重春旱、较重夏旱及一般伏旱,后期出现5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次干旱过程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多措并举,满完成粮食面积472.2 万亩、产量 174.3万吨目标任务,其粮食产量增长 2.9%,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分解目标压责任。将2023年全市2万亩、174.3万吨的粮食生产任务下达各县(市、区),分解细化到镇,落实到村、社和具体田块,做好主要粮食作物面积规划,以增、间、套等方式,做到满栽满插、应栽尽栽,保障粮食面积。 深挖潜力扩面积。落实扩面增产,用好每一寸土地,利用农村面貌治理、撂荒地治理、种植园地分类改造等项目新增种植面积。适时早播、早育、早栽、早管,错开农作物扬花鼓粒期与旱情期,大力推广“中稻+再生稻”、两季玉米、三季大豆等模式,提高复种指数。 强化服务提单产。成立专家组和农技服务队,编制技术资料,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大力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设万亩“中稻+再生稻”高产示范片5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示范点15个、“水改旱”示范点25个,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水平的提升。 抗旱减灾保丰收。面对前期旱情,内江市高度重视,迅速响应,争取省级救灾资金2200万元,协调本级抗旱资金06亿元,出动抗旱人员3.6万人次,组建农技服务队569支一线作战。实施“一村一机井”工程,打井4368口,保障生活生产用水;实施江河提水工程,每天从沱江提水36.46万立方米,确保播栽。制定“一县一策”“一库一策”抗旱方案,364座水库累计引调水2.3亿立方米,确保粮食作物满栽满插,千方百计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晚秋生产上保险。坚持主抓再生稻,突出秋洋芋,多种秋红苕,发展秋大豆,扩大秋玉米,开发秋杂粮,今年全市晚秋粮食作物面积达98万亩。组建5个农业技术专家指导组,包县(市、区)开展科技到田各项技术指导服务,按照县级建设2000亩、镇级建100亩的晚秋粮食作物高产示范点,辐射提升晚秋生产水平。隆昌市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经省级验收,亩产达21公斤,再创次适宜区亩产新纪录。 严格督导强考核。加大工作督导力度,在农事生产关键时节,派出生产调研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分区分片、分作物分品种开展调研指导服务,及时掌握一手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对工作不重视、不作为、慢作为的进行通报、约谈,推动粮食生产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