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军:将中药材吃干榨净 打造全产业链模式
“最初农民还按照原来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种中药材,就像种土豆埋上就可以;西红柿撒上种子,长出来从绿变红就可以采摘。但中药材到底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成熟,看不见摸不着,什么时候采?这些多数是不了解的,都需要规范化、标准化。”黑龙江省种植中药材标准化、产业化意识较早而强,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逐渐向特色优势区域聚集发展,2021年更是将“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浓墨重彩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种子种苗标准化、 田间管理、 采收加工等标准化操作成为推动黑龙江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日前,香港商报记者对话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副校长王喜军,以创新角度解读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将黑龙江省中药材资源利用好,推进“龙九味”品牌,促进中药材产业大发展、快发展。
处理好中药材生产与粮食安全关系至关重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与瑰宝。2020年面对洪水猛兽般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抗击疫情成功的关键,而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首要前提是中药材的品质保证和产业支撑。传承和弘扬中医药 尤其对农业偏重的黑龙江省进行调结构,加速乡村振兴产业意义重大。王喜军业界大名鼎鼎,腹有诗书气自华。日前,记者在办公室见到刚刚下课、儒雅卷气的王喜军,满屋子与中药相关的书籍材料和他条理清晰铿锵有力地语言,令记者不禁想要报名上他的课。对中药材了然于心,与记者娓娓道来。他称,黑龙江地大物博,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水平也处于领先水平,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21年将粮食产量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和确保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确定为发展目标。王喜军认为,处理好中药材生产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他称,近年来,中药材一直是全国各地区“非粮化”的热门品种,土地资源有限,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中药材种植未来将使用哪类土地?套栽仿野生中药材与间作繁育种苗模式是否会影响作物产出结果?对中药材质量影响又如何?药材种植是否会影响生态环境等问题亟待解决。
王喜军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指导专家组副组长,他认为,就黑龙江省而言,普查过程中对全省各区县中药材产业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吸取经验,形成黑龙江省中药材数据库,将药材品种、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哪些需要保护、 哪些需要扩大种植面积、哪些需要繁殖优良品种? 哪些药材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发利用?哪些药材需要进行规划生产等问题归类总结。王喜军说,“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全产业链模式
近年来,黑龙江省全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建设,成立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把中药材产业上升为调结构、增收入、壮经济的重要产业,坚持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药材产业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王喜军称,“种植户采收的中药材卖给经销商或药材企业,如果卖不出去就算白种了,产业链就断了。”将中药材加工变成饮片、制成药品、健康相关产品、提纯并综合利用等才能从“中药农业变成中药工业、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化妆品添加剂等”,“将中药材的根、茎、叶、果实等吃干榨净”,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全产业链模式。
王喜军称,“目前根类药材采收过程近一半扔在地下”,如果在开发利用之前,利用机械化提高中药材生产率、采收率,提升中药材发展效益。依托黑龙江省绝对资源优势,结合倾力打造的“龙九味”品牌,发展像“五常大米”家喻户晓的黑龙江特色地理标志产品。
抓住机遇瞄准重大产业发展方向
王喜军表示,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越来越重视,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也迎来了最好的时候,其中包括中医药传承、夯实人才基础、完善制度、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从理论、 应用、 经验、临床等结合模式,极大促进整个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抓住这个机遇,就会在中医药产业上实现突破。”王喜军信心满满,“黑龙江抓住机遇, 紧紧的瞄准重大产业发展方向并落实,结合黑龙江省中医药人才优势,培养高层次、领军技术人才与中医药的产业的创新,黑龙江省的中医药产业会越来越好。”
2020年10月2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提出构建粤港澳中医药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中医药高地建设新格局。王喜军对此表示,黑龙江省与广东省为国家对口战略合作,我们要借鉴对方先进模式,如在自贸区建立农业工业结合的产学科研基地,将人才聚集在研发、试种、生产、物流等方面形成产业氛围,推动两省实现利用当地资源,助推全产业链发展。(记者 王琳)